A A A EN

從寮屋區到徙置屋邨

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在近年蒐集了一份歷史檔案,當中收錄了前徙置事務處在1955年至1958年間的季度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房屋政策開展初期的情況,例如寮屋區人口和寮屋數目、清拆的寮屋區和興建七層徙置大廈的進展,當中又有大量珍貴圖片,有助於我們認識徙置事務發展和公共房屋政策的發展片段。這些內容豐富而又多元化的歷史資料,現正於歷史檔案館展出。

為豐富展覽內容,我們特別建立了這個參考資源頁。
當中包括三個主要部份,這些教育資源對於通識、歷史和公民教育科目的老師和學生都有參考價值:

檔案話你知...?      圖片廊      線上目錄與
參考資料

同一屋簷下
1950年代香港的徙置工作 展覽

2015年12月16日 -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一至星期五(公眾假期休息)
上午9時至下午5時45分
九龍觀塘翠屏道13號
香港歷史檔案大樓2樓 展覽廳
免費入場

檔案話你知...?


徙置事務處的檔案和報告記錄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和細節。
1950年代的寮屋和徙置實際情況如何?我們從檔案和報告中選取了以下歷史資料,看看當時人們的觀察和想法!
寮屋區的問題
在1945年至1950年間,香港人口由六十萬急升至二百多萬人。不少難民均身無長物,唯有撿拾廢料,在港九各處山邊和路邊空地搭建寮屋棲身。1953年寮屋區人口估計已達三十萬人。

寮屋區內的房屋雜亂擁擠,居住環境惡劣,缺乏排污系統及防火設備。安全和衛生問題嚴重,更經常發生火災。
「……事實上,李鄭屋在很多方面也是像其他寮屋區一樣,有一個半自給自足的社群和建築群。它是從李氏舊村發展而來,在過百所僭建的木屋中夾雜一些建在私人地段的老石屋,有的上百年。所有的街道和小巷都有名稱,而且每間木屋都有號碼。大多數人住在兩層建築物內,不少是承租自搬走了的業主。很多面積更大的木屋內甚至再分間成十二至二十四所小房間,每間住戶有四至五人…… 」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35(譯)
「……不單因為寮屋區居民需要或應得合符衛生和防火標準的居所才徙置他們。徙置寮屋區居民的主因是因為社會已難再容忍寮屋區的潛在風險, 如火災、衛生、治安和公眾形象問題,而且社會也迫切需要這些被非法侵佔的空間。」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46(譯)
「……我們的任務是處理寮屋區帶來的火災、公共衛生和治安不靖等惡劣問題,以及為了整體社會利益,構想出一個迅速可行而又經濟的搬遷方案。」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30(譯)
寮屋區並非只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簡陋小屋以供棲身。在徙置事務處清拆李鄭屋寮屋區前,光是區內便有超過200家店舖和作坊,可見寮屋區的居民非常「善用」僅有的資源和空間幫補生計。
試猜猜,你可以在李鄭屋寮屋區內找到甚麼?

按下圖知多些:
豬? 廟宇? 消防局? 學校? 農田?
除此之外,李鄭屋寮屋區內還有什麼呢?

錫匠

鐵匠

鞋匠

熔爐

食堂

橡膠製品工廠

街市
如此看來,李鄭屋寮屋區確是一個自給自足而「完善」的小社區…
但實際上這些建築或設施全部都不是合法,而且充滿潛在危險!
沖天大火
五十年代寮屋區大火頻生。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大火,受災人數高達五萬多人。數以萬計的市民因為一連串大火而流離失所,露宿街頭,亟待安置。
「當時刮起強風,火乘風勢,迅速燒至白田上村,令該處差不多燒成廢墟。大火直至清晨2時30分才受到控制,在4時30分才完全撲滅……」

「 ……我並無誇大消防人員在撲滅這場大火的表現。他們展現出熟練,英勇和忠於職守的卓越表現。我建議向消防局長表彰他們在滅火時的表現。」

特別報告,九龍警察總部,1953年12月29日 (譯)
「清空地方作隔火路是最困難的。要說服住戶搬遷而受益的卻是留下的住戶,受影響的住戶自然會理直氣壯地要求把隔火路劃在他們居所以外。」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34(譯)
「……石硤尾大火清楚地向政府和社會說明了不能一再迴避寮屋問題,實有需要不惜代價解決這個問題……」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15(譯)
徙置屋邨
政府於1954年成立徙置事務處,負責安置寮屋居民、清拆及巡查寮屋,以及管理徙置屋邨的事務。政府在港九各地興建多個徙置屋邨,屋邨內設有學校、診所、商鋪、街市和遊樂場等設施。
「 ……在報告期內興建最大型的建築物是位於深水埗東京街北端附近的李鄭屋。它樓高七層,有840個單位。這幢龐大建築物在打樁工程完成後,只用了八個星期便落成。這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印證香港的建築業卓越而有效率,加快了徙置事務的進程。」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22(譯)
「在即將擴建的天后廟道分別有三處的寮屋區將被清拆,有66間木屋合共361人(82戶)……因為只有九龍區才有徙置單位,徙置戶將獲安排渡海至九龍,入住新紅磡邨。」

195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務處處長季度報告,頁1(譯)
「在九如坊70間已清拆的木屋376位居民 (77個家庭) 已獲安置於對面海的紅磡邨,至於清空了的土地將會興建一家診所。 」

1957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務處處長季度報告,頁2(譯)
「……廣東人的基本性格是一個利好的因素。他們大多都是開朗友善和講道理的,教育程度雖然不高但表現文明。要教導他們如何在擠迫的居住環境生活,準時交租,逐步提升他們的衛生意識,互相尊重和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這將會是一個緩慢但有望成功的進程……」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40(譯)
「……當寮屋戶即將被徙置時,當局便會告知戶主一些簡單但務必遵守的住戶守則,例如提醒戶主購置一個有蓋的垃圾桶,建議住戶髹掃灰水和選用較普遍而方便實用的房間間隔方式。此外,當局更會提示戶主切勿私下利用單位營商或從事手工藝工作以免滋擾或危害他人安全……」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41(譯)
「……也有需要教導居民奉公守法。一般人都知道販賣鴉片是犯法,但是有大多數前寮屋居民竟然對於販售熟食須要領取執照,而且須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衛生條件的法例規定茫然不知。」

1954-55年度徙置事務處處長報告,頁42(譯)
「……除了376家不需執照的商店外,市政局已發出了37個餐廳和14個小餐館的執照。市政局也會修訂關於販賣鮮肉,鮮魚和蔬果店的一般要求,以便發出相關執照。現時已有一家販賣鮮肉和鮮魚的商店在大坑東邨的地鋪經營,而且生意興隆。」

195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務處處長季度報告,頁5(譯)
要有效率地處理數以千計寮屋區居民的徙置事務是非常艱鉅的。最初負責前線徙置事務的工作便是流動徙置隊 (Mobile Resettlement Unit) 。從1954年起,徙置隊經已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並能迅速完成徙置的重任。
以下是流動徙置隊清理深水埗蘇屋村隔火路的資料,來看看他們效率!
人手
4初級人員

派發傳單
680家庭

開闢
5隔火路

徙置
2300居民

清拆
250寮屋

完成徙置工作
所用時間
6星期




流動徙置隊是如何處理這項艱鉅的任務呢?

1


區內設立
臨時辦公室

2


登記每個家庭
並記錄所需

3


分配遷戶合適的
徙置區地點

4


為住戶拍照
全家福作紀錄

5


收取預繳的
許可證費用

6


安排交通或運輸


獲徙置住戶自願
清拆寮屋建築物